人物
时段
朝代

瑜伽部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般若部類
倒起故。诸无漏者并皆是实。非倒生故。今
依大乘。触处法处皆是有大种。散.定别故。
造色通 于十一
处有。大种造色随应俱通
依他圆成二性所摄。五法之中相及正智二
法所收。通有漏.无漏.善无记性。有漏大 (第 0294c 页)
其可也然忿等诸所。皆名秽法。而不信一法为秽
尤甚。非唯自秽。兼又秽人。谓自不信。又坏他之信
心。又 于十一
善法中。伹只无信心一法。则馀一切
法皆浑浊不成。故云浊馀心心所。是故说此心秽
为性也。
此下八法。自 (第 0322c 页)
生他。
故云所作。第三解受智。景师等云。四十四
明受。及四十四明智。不同小论唯明四十四
智。当知此中 于十一
支安立四谛。依此一一
支谛立四十四事者。即四十四谛事也。此中
后除老死唯果前际无明唯因者。此据一往 (第 0851c 页)
老死等。十五四十四智。 于十一
支各立四智。
除无明支。不从支起故。问七十七智四十四
智有何别。答约通相三乘同起。若约别相并
是声闻 (第 0377c 页)
中。依四谛理。趣入现观。云何为二。一由
领纳所缘为性明触生受。二由简择所
缘为性明触生慧。当知此中 于十一

安立四谛。依此一一支谛。建立四十四事。
即依明触所生诸受。宣说如是四十四种
受事差别。即依明触所 (第 0837c 页)
六七。如何分别唯六七耶。解云。
由于第八及色等法。起分别故。能分别心。不离六七。
十一识等亦如是。由 于十一
起分别。非谓十一皆六
七为体也。十二者。如十卷楞伽等。四云。一言语分别。
乐语言故。二可知分别。三相 (第 0836b 页)
疏】答依谛先后道理立故者意云此约四谛安立道
理说也即先说苦谛谓即老死等是故依安立四谛
作十二缘生观即 于十一
支中观一一支皆具四智
故总有四十四智如老死有四智乃至行支亦尔以
无明无因故所以不观故无四十八智即先于 …… (第 0762b 页)
得与受俱也然坏苦者即前十一支上
立坏苦唯除老死支谓坏苦依乐受上立以老死位
无乐受所以老死上不立坏苦故 于十一
支上立问
如无明爱取行支位中容有乐受可立坏苦如识等
五支及有支既不与乐受相应如何亦立坏苦耶答
不然若 (第 0794c 页)
法弟行渊述

师讳行舟,字介为,别号扣寂,楚之沔阳州赵氏子。父
讳世节,号季明,母杜氏,世服儒业。师 于十一
岁丧母,
废学,出至黄安县东林寺,矢志脱尘,礼纯心师薙染。
十八岁随师伯童山参方,历吴越,间习经论之 (第 0272a 页)
虽十二。位分为二。谓随坐一。是人最胜。于馀所
行。咸能同彼。故称随坐。馀十一人是其偏能。未必通
行。 于十一
中。复分为二。常坐一人。约行以辨。对三威
仪。常坐是难。立一头陀。馀十就缘。缘虽不同。且要为
三。谓 …… (第 0595a 页)
多事。局立戒多也。上朱六别。细 于十一。
斯对二破得
具。此等下诸谏戒。 (第 0600a 页)
于十一
中。阙于初三。所以可知。

第三正解谏不谏言。若语屏谏。一切皆须。故文展转
相谏。不受谏中。心虚结提 (第 0600a 页)
此法发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诸外道。度脱众生。即是摩诃衍也)。自
言有道者。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谓 于十一
支道中。随修一
法便得道果。非谓全修诸法而获解脱也 一支。身念处。二支。定慧。三支。三三昧。三解脱门 (第 0510b 页)
入如长者舍。有十一门。为火所烧。猛
𦦨炽盛。长者长者子意欲出。时于诸门中。自在得
出。行者亦如是。 于十一
法门中所欲出处。随意得
出。应求一解脱。得十一解脱。故名十一解脱也。于
十一支道中。随修一法。便得道 (第 0661b 页)
 亦是遍行摄」
#+END_VERSE


论曰。唯见苦集所断见疑及彼相应不共无
明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
行名。谓七见二疑二无明十一。如是十一
于自界地五部诸法遍缘。随眠为因遍生
五部染法。依此三义立遍行名。此中所言
遍缘五部。为约渐次。为约顿缘。若渐次缘
馀亦应遍。若顿缘者谁复普于欲界诸法顿
计为胜能得清净或世间因。不说顿缘自
界地一切。然说有力能顿缘五部。虽尔遍
行亦非唯此。以于是处有我见行。是处
必应起我爱慢。若于是处净胜见行。是处必应希求高举。是则爱慢应亦遍行。若尔顿
缘见脩断故。应言此二何所断耶。应言
脩所断。杂缘境故。或应见所断。见力引故。
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此二烦恼自相非共。
无顿缘力故非遍行。是故遍行唯此十一。
馀非。准此不说自成。 于十一
中除身边见。
所馀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
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
然理无有自 (第 0101c 页)
必应起我
爱慢。而不可说爱慢顿缘。先已说为自相
惑故。是故遍行唯此十一。馀非准此不说自
成。

论。 于十一
中至缘下随眠。自此已下第
二明九上缘随眠。正理论云。上言正明上界.
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缘下则应 (第 0696c 页)
 亦是遍行摄」
#+END_VERSE


释曰。见苦集所断者。遍行随眠。唯在苦集
谛也。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者。苦下五见。
集下二见。名为诸见。疑者。苦集下疑也。相
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不共者。谓苦
集下。不共无明也。总有七见。二疑。二无明。
名十一遍使也。遍行自界地者。谓此十一。
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诸法。名为遍行。
一遍缘五部。二遍随眠五部。三为因遍生
五部。依此三义。立遍行名 于中除二见
馀九能上缘者。明九上缘惑也 于十一
中。 (第 0926a 页)
 解云此论不说色。彼论说感色。各据一
义。如身处中释 又解俱舍为正。同婆沙
初说。捡寻婆沙全无此说。当知是彼正理

论师自所分别。若不相离即感彼者。彼说
感色应亦感身。既不感身故说非理。

有业能感至诺瞿陀等者。感五处乃至十一。
随其所应。任业势力所感之果多少不定。所
以者何。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
少.或多 种所生果少者。如谷.麦等一种一
年收。又根.茎等少。又一房唯一子。名种.果
少 种所生果多者。如莲.石榴.诺瞿陀树
等。一种多年收。又根.茎等多。又一房有多
子。名种果多 又解 于十一
处若展转相
望。亲强胜者。随感此处亦定感馀。故定感
一乃至定感四。若展转相望非亲强者。虽
有俱时而非 (第 0125b 页)
)下收入了一
页同一抄本的其馀部分。矢吹根据上述三页的内容,将第
六残卷暂名为《普法四佛》,可是,由 于十一
页的所有内 (第 0365a 页)
百年世尊果降者。表自
九地进圆十地则佛果现前。然必先藉胜缘为种。
然后可致佛果。故于此说菩萨受生。而 于十一
地。
说摩耶诞佛也。
次瞿波因地。初二位表慈悲覆
育者。善财寻瞿波。至普现法界光明讲堂。有主宫
殿神 (第 0466c 页)
习故十地之
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一地方心境二缘中得
无碍自在故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缘真法执
内外习亡 于十一
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
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度论云第九天外更
别有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 (第 0097b 页)
悲圆满以此十住一终巳生在佛家会融十
法悲智一终圆满也以从初住创生佛家修智行
悲即王女慈行十地修悲巳满 于十一
地初以悲
行智即佛母摩耶幻生诸佛佛是大智母是大悲
广意至文方明如下十段颂文随文可知一依如
前科文释过 (第 0218b 页)
故以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巳解脱纯是利
生之行故以十一地巳前助显根本智明于自解
脱道巳满足无所希求故 于十一
地但为饶益一
切众生无蕴积巳自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巳前自
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故以
此是故 (第 0458a 页)